千年圣洁
一一个人,走了千年;一朵花,开了千载。谁能跨越千年而美丽?是周敦颐,人们仰慕千年的莲花君子,人们读了千载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中国思想史上,他的地位如禅宗的慧能,如西方的...
周敦颐写《太极图说》,写《通书》的时候,庐山之麓的濂溪书堂,是他在生命的调色板上随意的勾画。没有浮躁,没有喧闹,他一个人,孑然四顾,只有莲花悄悄开放。天物无我的境地,周敦颐神思恍惚地和每一朵莲花作最亲切的交谈,交谈中思想却遨游在另一片高远的天空。奔腾驰骋的激情,生气勃勃的灵性,化作了一道道思想闪电……
他一共写了三千多字。但后世解读这三千多字的著作,至少超过了他原著的几千倍以上。
就是这三千字,让多少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比如前面说的东林党人,比如文天祥、辛弃疾……
这三千字,如在漆黑的夜晚,突然亮起了一堆篝火,远逝“千四百年”的儒学被重新照亮。
在这三千多字里,周敦颐向世人展示了“心性义理”体系。这个体系,将中国文化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从而出现与理学交错发展的格局。周敦颐的“心性义理”主要是性命、道德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是宋明儒学的主题。自佛教传入中国,佛家为了解决佛性问题,开始借用孟子的心性术语,超脱儒学淑世淑人的教化目的,而赋予“心性义理”以本体论上的意义。周敦颐重提心性义理之学,且得到宋儒的赞赏与支持,其思想根源主要来源于佛教的启示,是数百年来儒佛冲突的真正化解。这种新儒学精神,既不同于孔孟原始儒学,也有别于汉唐儒家经学,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中国中后期封建社会的最高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完备形态。
周敦颐对早期儒家思想的全新阐释,解决了中国文化中儒、佛、道三种主要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冲突问题,使人们有可能像对待自然一样对待文化,人们在将高贵的精神奉献给各种教派的时候,从文化上保全了自身的贞洁。
如果说佛学的所有思辨其旨归于成佛,道教的一切说教其用心在于成仙,那么,以周敦颐为开创者的理学对“天人合一”的种种论证,其最终目的便是为了窥圣道,做圣人,以涵养“圣人气象”的理想人格,或者说君子人格。
周敦颐之所以要把“天人合一”作为自己哲学论证的主题,其直接用意并不在于建构哲学本体论本身,而在于对自我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人格的理想追求。尽管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这种道德追求带有悲剧色彩,但由于他们受个人觉解的“宇宙意识”的驱使,从个人的人生位置上看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因此,处处“以仁为己任”,尊“道”不趋“势”,逐渐积养成执著于事业、为真理而献身的浩然正气。
我想,这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一个精神源泉。
七
周敦颐是在哪一年的哪一天到岳麓书院登坛讲学的,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两度到岳麓书院讲学的朱熹更是对周敦颐推崇备至,对周子之学进行概括和总结,进行继承和发展。他专门为周敦颐及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作像赞,称他们为北宋理学六先生,在岳麓书院辟专门的祠堂祭祀他们,更尊周敦颐为理学的开山始祖,“道学宗主”。在湖湘学人千百年来的顶礼膜拜中,他们的光泽点点滴滴浸润到湖湘大地,浸润到神州大地。
因为周敦颐,岳麓书院便变得高贵起来。
因为周敦颐,湖湘文化便变得高贵起来。
因为周敦颐,中国文化便变得高贵起来。
这高贵,首先是源自王朝统治中心的认同。
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潼州转运判官魏了翁为周敦颐请谥写了一道奏疏。魏了翁是理学家,他在奏疏中说,周敦颐的学术宗旨在于“嗣往圣,开来哲,发天理,正人心”,而它的实用则在于治国治民的“功用所系,治理所关”。
魏公真是一矢中的。以至后来,不管朝代如何变更,皇帝是否换位,抑或外族入主,都对周敦颐褒荣有加,其官学地位始终不变。
周敦颐生于湖南边陲之地,学不由名师,官不过知府,著作字不满三千,所在又多边远障塞之处,然而其影响深远,“功在孔孟之间”,确实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奇迹。早在北宋,周敦颐就赢得了同时代学人的尊敬。黄庭坚说他:“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短于取名,而惠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苏轼写诗赞扬说:
世俗眩名实,至人疑有无;
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
坐令此溪水,名与先生俱;
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
因抛彭泽米,偶似西山夫;
遂即世所知,以为溪之呼。
先生岂我辈,造化乃其徒;
应同柳州柳,聊使愚溪愚。
稍后于苏轼、黄庭坚的著名学者胡宏对周敦颐的学术进行了系统的评述,他在《通书序略》中说:
今周子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将为百世之利泽,如水行地;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
《宋史》本传在转引了黄庭坚的品评后,概括了周敦颐的学术和人品:
(周敦颐)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本传概括了周敦颐学术的特点。周敦颐没有颜子一样的学行,更没有伊尹一样的事业,但都有“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的修养,有“厚于得民、燕及茕嫠”的德政,这就做到了学与行的统一,博学与力行的统一,学术理论与品德修养的统一。
伟人身后的名誉,才是比较真实的再现。
凡源远者流必长,根深者叶必茂。周子之学,凡事必推究至天人心性,而求其究竟至极之理,其理论基础深厚,犹源远根深,而其影响之远大,犹如流之长,叶之茂。于是乾隆说“治统源于道统”,所谓“为国家者,由之则治,失之则乱”,把周子之学与封建统治的生死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
八
周敦颐坐在了莲花之上。香烟缭绕,木鱼声声,他还想说什么呢?
千百年,千百年了,阅尽人间千万色,还是莲花颜色好。
太阳出来了,太阳照在荷池,荷池一片灿烂。太阳不会重复,每天都是新的。你心灵的太阳是不是新的?
新的太阳要靠别出心裁的铸造。
周敦颐用心血和汗水铸造了智慧的太阳,照耀着人生的不倦旅程,照耀着历史的隆隆脚步。
此时此刻,沐浴新的太阳,我想到了升华和超越,想到了理智和激情……
(选自《谁与历史同行》)
作者以周敦颐“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的仕途清廉生涯作基础,写他如何与王安石、程颢、程颐等巨儒进行思想艺术交流,并以其《爱莲说》作铺垫,自然渲染和宣扬了其“天人合一”“心性义理”的哲学思想,“圣人气象”的理想人格,“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名”的高风亮节。
交流互动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