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姓的起源
百家姓讲甘姓的来源、起源、郡望堂号。一、姓氏源流 甘(Gān)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
姓氏读音:gān
一、姓氏源流
甘(Gān)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姓的一支。
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据《姓纂》、《姓谱》所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遂成甘姓。
3、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即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姓。这一支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证,现在陕西省鄠县的西南,当时就是以甘为名,因此,陕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
4、出自春秋时甘国昭公之子带,其后人以甘为氏。
甘姓始祖:甘盘。殷商中兴名主武丁,年轻的时候,曾就学于一位叫作甘盘的学者。后来继位,便礼聘甘盘为相。这位被后世推崇为贤相的甘盘,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便是甘氏的始祖。像《姓纂》、《姓谱》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甘,武丁臣甘盘之后”。故甘氏后人尊甘盘为甘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甘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甘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时,周襄王封他的弟弟在甘(今陕西省户县南)邑为诸侯,有封为公爵,称为甘昭公,甘昭公的后人中有的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甘氏。还有一支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时,那时候也有一个甘国(今河南省洛阳西南),甘国王族的后人也以国名为姓氏,称甘氏。又有一支甘姓,起源于商朝。那时有个宰相名字叫甘盘,在朝中权势很大,他的子孙很兴盛,其中有的取他的名字中的甘字为姓氏,世代相传,称为今天甘姓的又一支来源。
历史名人
甘罗:战国时期著名小神童,楚国下蔡(今安徽省凤台)人。出身于当时秦国的名门,是秦武王左相甘茂的孙子,年12岁事秦相吕不韦从政,做事胸有成竹,善于言辩,为秦国使于赵国,赵王不但躬亲郊迎,而且在甘罗的伶牙利齿之下,心甘情愿地割五城以事秦。结果,未费一兵一卒而净得五城。甘罗回到秦国之后,就被高拜为上卿,为后世留下了这么一段充满著传奇意味的故事。
甘公:名德,本是鲁国人,战国时为齐国史官,掌管天文,善说星宿。张耳败走,欲奔楚归项羽。甘公说:汉王入关,五星聚东井,楚虽强,后必归汉。故张耳与甘公同归汉朝。甘公著《天文星占》8卷、《长柳占梦》20卷,均已佚。
甘宁:字兴霸。三国时临江人。先依刘表,后归吴。陈计于孙权,先取黄祖,尽获其士众。又从周喻破曹操,攻曹仁,拜西陵太守。曹操出濡须,宁为前都督,衔枚出破敌,敌惊退。时称江表虎臣,官至折冲将军。
甘泳:字泳之,宋朝崇仁人,读书不拘绳尺,尤精于诗。他作了一首长诗,有1400字,随事起义,随义链句,在古时是绝无仅有的。他的诗风也很奇特,与众不同。著有《东溪集》。
甘延寿:字君况,后汉时北地郁郅人。少善骑射,入羽林郎,又为期门,以材力获宠,升辽东太守。元帝时,出任西域都护骑都尉。匈奴郅支单于杀汉使者,延寿与副校尉陈汤进军康居,斩郅支单于,被封为义成侯。卒谥壮。
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丹阳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
2、堂号
五城堂:战国时期,秦国甘罗12岁被派出使赵国。赵王郊迎。通过甘罗的外交活动,赵国割了五城给秦,秦国封甘罗为上卿,并把他爷爷甘茂当左丞相的田都赐给甘罗。
【甘姓宗祠通用对联】
〖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渤海;
源自甘国。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甘姓的源流和郡望。(参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秦帝卿相;
商王师尊。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秦相吕不韦家臣甘罗,楚国下蔡人。十二岁时为秦相家臣。吕不韦企图攻赵,他自请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割五城及把所攻取的部分燕地给秦。因功任为上卿。下联典指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
长水校尉;
江表虎臣。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北地郁郅人甘延寿,字君况,善于骑射。初为羽林期门,后任辽东太守;元帝时任西域都护、长水校尉,匈奴郅支单于攻略乌孙、大宛等地,他和副校尉陈汤发兵击杀郅支单于,封义成侯。下联典指三国时巴郡临江人甘宁,字兴霸,初依附刘表,后归孙权,相继随周瑜破曹操、从吕蒙拒关羽,因功官西陵太守、折冲将军,时称“江表虎臣”。“江表”,古称长江以南地区。
显名践约;
绥德抚循。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楚国下蔡人甘茂,在秦国做官,秦武王时任左丞相。武王想窥探周王朝的虚实,甘茂攻取了韩国的宜阳,使秦国领土扩展到了中原地区,武王得以顺利到达东周的雒邑(今河南洛阳)。“践约”,指甘茂攻打韩国前,担心有人猜忌而向武王进谗言,便请武王与他立下誓约,得以免除了后顾之忧。下联典指晋代丹阳人甘卓,字季思,官梁州刺史,镇守襄阳,善于安抚百姓,使境内徭役全免,市场物价平稳,人们称颂其德政。
-----------------------------------------------------------------
〖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一飘风外树;
双履雨中山。
——明·甘瑾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诗人甘瑾《河梅阁山居》诗句联。
-----------------------------------------------------------------
〖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洋洋世著东溪集;
炳炳大篇赋杂诗。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甘泳,字泳之,崇仁人,所著甚富,有鳌溪刻本,凡七进三十余篇,号《东溪集》。下联典指宋代诗人甘泳,尝赋杂诗一首,凡一千四百字,随事起义,随义练句,古今大篇,未或过之。
天文星占光中外;
熬溪刻本耀古今。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中期天文学家甘德,齐国人,一说楚国人。与石申精密记录的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北极的距离,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著有《天文星占》,已佚。世传《甘石星经》已非原著。下联典指宋代诗人甘泳事典。
丽质与玉人同埒;
童年取卿相列尊。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汉甘后,沛县人,刘备在小沛时纳她为妾,后随刘备住荆州,生刘禅。甘后天生丽质,体态轻盈,河南又有人献玉人放在甘后身旁,洁白丽润。“埒”(Liì音列),谓相等。下联典指战国时甘罗,秦相甘茂的孙子,十二岁时为秦相吕不韦的家臣。吕不韦企图攻打赵国,来扩大燕国献给他的河间封地。甘罗自请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割五座城池给秦国,并将赵国攻取的燕地地方分一部分给秦国。因功任为上卿。
-----------------------------------------------------------------
〖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率兵御曹,江东虎臣望重;
事秦使赵,少年上卿计奇。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西陵太守、折冲将军甘宁,巴郡临江人。初依刘表,后归孙权。定计取黄祖,随周瑜破曹操,军功显赫,为“江苏虎臣”。下联典指战国秦相吕不韦家臣甘罗事典。
师范示商家,继往开来,宜以经纶恢旧学;
威名垂汉代,承先启后,好将韬略焕新猷。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上栗县福田镇甘氏宗祠联。上联讲文,典指甘氏起源于商代,甘盘曾任高宗武丁的师傅和相。下联讲武,典指汉代甘延寿、甘英都以武勇而留威名。
附录:【甘姓典故、趣事】
〖从将军到农民〗
甘祖昌,江西省莲花县人,1905年出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莲花县独立团军需处处长。湘鄂川黔兵工厂总务科代科长、红6军团团供给处主任。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后任八路军120师旅供给部副部长、部长,西北野战军纵队后勤部部长,第一兵团后勤部副部长。参加了运城、宜川、扶□等战役。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6年在家乡去世,享年81岁。
1957年,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甘祖昌做出了一个后来令全国为之一震的惊人之举。当时久病不愈的甘祖昌正在医院,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去看望他,临告别时,甘祖昌突然叫住肖华:“萧副主任,我有个想法,在脑子里转了多时,想向你报告一下。”肖华笑着问:“老表,么子事?”
甘祖昌说:“我想回老家当农民种地去。”甘祖昌刚刚授了少将衔,是职高权重的军区后勤部部长,在军区是深受拥护的干部。甘祖昌诚恳地说:“我文化水平太低,战争年代,带兵打仗还可以,现在部队搞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就不适应了。”肖华说:“你可以脱产学习嘛。”
甘祖昌说:“岁数大了,加上身体又不好,再说,部队有那么多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干嘛。我整天躺在医院里,做不了多少事,为什么还非要占着一个位子呢。”肖华说:“在部队里,医疗、生活条件都要好一些,你们莲花县我知道,是个穷地方,回去后的困难你想过吗?”甘祖昌说:“我想过多次,我们都是苦过来的人。参加革命前,穷人没屋没地,现在革命成功了,穷人翻了身,分了房子分了地,但还没有富裕。我回去后,打算和乡亲们一起,争取能为改变家乡面貌做一点事情。再说,乡下空气好,加上劳动锻炼,我这身体也许还会好起来。”
不久,甘祖昌就回到家乡江西莲花,当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并将绝大部分积蓄为家乡兴修水利、建电站。将军当农民,一时间成为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当了农民的甘祖昌,先后当选第3、4届全国人大代表,第5届全国人大常委,出席了党的九大。70年代的甘祖昌果然身板硬朗,脸色黑里透红,一扫当年苍白消瘦的病容。
--------------------------------------------------------------------------------
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友恭堂”对联
【南京市甘熙故居友恭堂】
甘熙故居现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是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甘熙故居俗称“九十九间半”又名“友恭堂”。甘熙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藏书家,著有《白下琐言》、《桐阴随笔》、《白下杂识》等地方志书。因他在家族中颇有名望,故其家族之宅被后人以“甘熙故居”命名至今。故居内原筑有江南地区著名的藏书楼——津逮楼,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仿宁波天一阁建造,楼上藏书十余万卷,楼下金石彝鼎,充仞璀璨,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火。幸存的部分藏书经甘氏族人商议,捐赠给龙蟠里国学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古籍部珍藏。其中珍贵的宋版《金石录》几经辗转幸存于北京图书馆。1982年甘熙故居被定为市级文保单位,后修复了南捕厅19号的部分建筑,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并于1992年11月对外开放。1995年,故居被定为省级文保单位。为再现清代江南的民居风貌,2001年南京市在此展开了全面的抢救性保护工作,2002年重新对外开放。
甘熙(1798-1852),字实庵。祖籍安徽省歙县,出身于江南望族。清雍正、乾隆年间最为市井诵闻的勇士甘凤泉即为甘熙的直系祖先。甘熙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藏书家,在宁居住期间,他致力搜集乡邦文献,著有《白下琐言》、《桐荫随笔》、《栖霞寺志》等,对研究编纂南京地方志书有很大影响。
【甘熙故居甘姓典故联】
于湖世泽;
渤海家声。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友恭堂联
甘熙精研风水勘舆之术。其故居朝向上坐南朝北,一是跟经商有关,而《论衡·诘术》中的“图宅术”:商家门不宜南向,因商为金,南方为火,火克金为凶,而北方为水,金生水相生则吉,朝向上的“悖异”与风水有关。另外《百家姓》中甘姓后注“渤海”,甘氏源出于此。建筑上坐南朝北,以感念先祖,不忘祖宗。
武丁旧学;
典午名家。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友恭堂联
【甘熙故居厅堂联】
立德齐今古;
藏书教子孙。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友大厅联[屏门挂联]
孝义传家政;
诗书裕后昆。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联[抱柱挂联]
庖厨君子远;
菽水妇人宜。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厨房联
此联体现了古代妇女的传统美德。
福禄寿三星高照;
松竹梅四季长春。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中堂联[挂联]
瓶中甘露常遍洒;
手内杨枝不计秋。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佛堂联[挂联]
旧时妇女多信佛,在家中设置佛堂供奉观音,日常在此诵经、祈祷、礼佛。
积卷敢夸东壁富;
披函好趁北窗凉。
——甘熙之父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书斋联
云烟供养邀清泽;
金石摩挲发古香。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书斋联
德雨信风,仁山智水;
礼门义路,贤士达人。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联[抱柱挂联]
德尚圣贤,炎凉世事三更梦;
志存淡泊,风雨人生一部书。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联[抱柱挂联]
【甘熙故居门扇联】
甘熙故居原有的一些楹联和门对,反映了甘家的家风和处事观念,其中很多门对原件都留存在各进的大小扇门上,现撰录如下:
-----------------------------------------------------------------
〖甘熙故居门扇四言联〗
淡泊明志;总集福荫;前程远大;为善最乐;
清虚凝神。备致嘉祥。后地宽宏。读书便佳。
国恩家庆;勤能补拙;千秋博士;修其天爵;
人寿年丰。俭以养廉。一代儒生。教以人伦。
人因竹静;
风为兰和。
-----------------------------------------------------------------
〖甘熙故居门扇五言联〗
有容德乃大;良佩双温穆;铁肩担道义;
无欺心自安。新兰自芬芳。辣手著文章。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
〖甘熙故居门扇五言以上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比德如玉圭璋特达;
积善人家庆有余。如松有节枝叶贯时。
--------------------------------------------------------------------------------
【中国人民解放军甘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甘泗淇上将
甘泗淇(1903-1964),原名姜凤威,湖南省宁乡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从那时起,他将“姜凤威”更名为甘泗淇。1930年回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独立一师党代表,中共湘赣省委宣传部部长,湘赣军区政治委员,湘赣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兼国民经济部部长,红十八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代政治委员,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0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晋绥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绥野战军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七大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2月5日逝世,终年60岁。夫人李贞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甘渭汉中将
甘渭汉(1908-1986),湖南省平江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平江游击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三纵队班长、排长、连长,第四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六团政治委员,红三军团供给部政治委员,红八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军委后方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29军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警备第二团政治委员,八路军129师385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党校副主任,冀鲁豫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豫北指挥部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十四纵队政治委员,第七十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20兵团政治部主任,东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干部部部长,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干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干部部部长,成都军区第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旅大警备区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兼中共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十、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4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甘思和少将
甘思和(1915-1988),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军需处勤务员、团委书记、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干事、12师35团组织科科长、红31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机要秘书、总务处处长、冀南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9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14纵41旅政治委员,14纵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郑州、安新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炮兵政治委员、北京军区干部副部长,北京军区干部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10月26日逝世,终年73岁。
甘祖昌少将
甘祖昌(1905-1986),江西省莲花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莲花县独立团军需处处长,湘鄂川黔兵工厂总务科副科长,红6军团工人连副连长,补充团政治处主任,红6军团供给部材料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供给部军需科科长、359旅供给部副部长,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供给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359旅供给部部长,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后勤部部长,第一野战军2军后勤部部长,第1兵团后勤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供给处处长、兼财务处处长,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是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6年3月28日因病在家乡江西省莲花县逝世,终年81岁。 百家姓查看:http://zbyw.cn/baijiaxing
一、姓氏源流
甘(Gān)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姓的一支。
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据《姓纂》、《姓谱》所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遂成甘姓。
3、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即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姓。这一支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证,现在陕西省鄠县的西南,当时就是以甘为名,因此,陕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
4、出自春秋时甘国昭公之子带,其后人以甘为氏。
甘姓始祖:甘盘。殷商中兴名主武丁,年轻的时候,曾就学于一位叫作甘盘的学者。后来继位,便礼聘甘盘为相。这位被后世推崇为贤相的甘盘,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便是甘氏的始祖。像《姓纂》、《姓谱》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甘,武丁臣甘盘之后”。故甘氏后人尊甘盘为甘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甘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甘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时,周襄王封他的弟弟在甘(今陕西省户县南)邑为诸侯,有封为公爵,称为甘昭公,甘昭公的后人中有的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甘氏。还有一支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时,那时候也有一个甘国(今河南省洛阳西南),甘国王族的后人也以国名为姓氏,称甘氏。又有一支甘姓,起源于商朝。那时有个宰相名字叫甘盘,在朝中权势很大,他的子孙很兴盛,其中有的取他的名字中的甘字为姓氏,世代相传,称为今天甘姓的又一支来源。
历史名人
甘罗:战国时期著名小神童,楚国下蔡(今安徽省凤台)人。出身于当时秦国的名门,是秦武王左相甘茂的孙子,年12岁事秦相吕不韦从政,做事胸有成竹,善于言辩,为秦国使于赵国,赵王不但躬亲郊迎,而且在甘罗的伶牙利齿之下,心甘情愿地割五城以事秦。结果,未费一兵一卒而净得五城。甘罗回到秦国之后,就被高拜为上卿,为后世留下了这么一段充满著传奇意味的故事。
甘公:名德,本是鲁国人,战国时为齐国史官,掌管天文,善说星宿。张耳败走,欲奔楚归项羽。甘公说:汉王入关,五星聚东井,楚虽强,后必归汉。故张耳与甘公同归汉朝。甘公著《天文星占》8卷、《长柳占梦》20卷,均已佚。
甘宁:字兴霸。三国时临江人。先依刘表,后归吴。陈计于孙权,先取黄祖,尽获其士众。又从周喻破曹操,攻曹仁,拜西陵太守。曹操出濡须,宁为前都督,衔枚出破敌,敌惊退。时称江表虎臣,官至折冲将军。
甘泳:字泳之,宋朝崇仁人,读书不拘绳尺,尤精于诗。他作了一首长诗,有1400字,随事起义,随义链句,在古时是绝无仅有的。他的诗风也很奇特,与众不同。著有《东溪集》。
甘延寿:字君况,后汉时北地郁郅人。少善骑射,入羽林郎,又为期门,以材力获宠,升辽东太守。元帝时,出任西域都护骑都尉。匈奴郅支单于杀汉使者,延寿与副校尉陈汤进军康居,斩郅支单于,被封为义成侯。卒谥壮。
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丹阳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
2、堂号
五城堂:战国时期,秦国甘罗12岁被派出使赵国。赵王郊迎。通过甘罗的外交活动,赵国割了五城给秦,秦国封甘罗为上卿,并把他爷爷甘茂当左丞相的田都赐给甘罗。
【甘姓宗祠通用对联】
〖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渤海;
源自甘国。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甘姓的源流和郡望。(参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秦帝卿相;
商王师尊。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秦相吕不韦家臣甘罗,楚国下蔡人。十二岁时为秦相家臣。吕不韦企图攻赵,他自请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割五城及把所攻取的部分燕地给秦。因功任为上卿。下联典指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
长水校尉;
江表虎臣。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北地郁郅人甘延寿,字君况,善于骑射。初为羽林期门,后任辽东太守;元帝时任西域都护、长水校尉,匈奴郅支单于攻略乌孙、大宛等地,他和副校尉陈汤发兵击杀郅支单于,封义成侯。下联典指三国时巴郡临江人甘宁,字兴霸,初依附刘表,后归孙权,相继随周瑜破曹操、从吕蒙拒关羽,因功官西陵太守、折冲将军,时称“江表虎臣”。“江表”,古称长江以南地区。
显名践约;
绥德抚循。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楚国下蔡人甘茂,在秦国做官,秦武王时任左丞相。武王想窥探周王朝的虚实,甘茂攻取了韩国的宜阳,使秦国领土扩展到了中原地区,武王得以顺利到达东周的雒邑(今河南洛阳)。“践约”,指甘茂攻打韩国前,担心有人猜忌而向武王进谗言,便请武王与他立下誓约,得以免除了后顾之忧。下联典指晋代丹阳人甘卓,字季思,官梁州刺史,镇守襄阳,善于安抚百姓,使境内徭役全免,市场物价平稳,人们称颂其德政。
-----------------------------------------------------------------
〖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一飘风外树;
双履雨中山。
——明·甘瑾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诗人甘瑾《河梅阁山居》诗句联。
-----------------------------------------------------------------
〖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洋洋世著东溪集;
炳炳大篇赋杂诗。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甘泳,字泳之,崇仁人,所著甚富,有鳌溪刻本,凡七进三十余篇,号《东溪集》。下联典指宋代诗人甘泳,尝赋杂诗一首,凡一千四百字,随事起义,随义练句,古今大篇,未或过之。
天文星占光中外;
熬溪刻本耀古今。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中期天文学家甘德,齐国人,一说楚国人。与石申精密记录的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北极的距离,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著有《天文星占》,已佚。世传《甘石星经》已非原著。下联典指宋代诗人甘泳事典。
丽质与玉人同埒;
童年取卿相列尊。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汉甘后,沛县人,刘备在小沛时纳她为妾,后随刘备住荆州,生刘禅。甘后天生丽质,体态轻盈,河南又有人献玉人放在甘后身旁,洁白丽润。“埒”(Liì音列),谓相等。下联典指战国时甘罗,秦相甘茂的孙子,十二岁时为秦相吕不韦的家臣。吕不韦企图攻打赵国,来扩大燕国献给他的河间封地。甘罗自请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割五座城池给秦国,并将赵国攻取的燕地地方分一部分给秦国。因功任为上卿。
-----------------------------------------------------------------
〖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率兵御曹,江东虎臣望重;
事秦使赵,少年上卿计奇。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西陵太守、折冲将军甘宁,巴郡临江人。初依刘表,后归孙权。定计取黄祖,随周瑜破曹操,军功显赫,为“江苏虎臣”。下联典指战国秦相吕不韦家臣甘罗事典。
师范示商家,继往开来,宜以经纶恢旧学;
威名垂汉代,承先启后,好将韬略焕新猷。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上栗县福田镇甘氏宗祠联。上联讲文,典指甘氏起源于商代,甘盘曾任高宗武丁的师傅和相。下联讲武,典指汉代甘延寿、甘英都以武勇而留威名。
附录:【甘姓典故、趣事】
〖从将军到农民〗
甘祖昌,江西省莲花县人,1905年出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莲花县独立团军需处处长。湘鄂川黔兵工厂总务科代科长、红6军团团供给处主任。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后任八路军120师旅供给部副部长、部长,西北野战军纵队后勤部部长,第一兵团后勤部副部长。参加了运城、宜川、扶□等战役。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6年在家乡去世,享年81岁。
1957年,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甘祖昌做出了一个后来令全国为之一震的惊人之举。当时久病不愈的甘祖昌正在医院,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去看望他,临告别时,甘祖昌突然叫住肖华:“萧副主任,我有个想法,在脑子里转了多时,想向你报告一下。”肖华笑着问:“老表,么子事?”
甘祖昌说:“我想回老家当农民种地去。”甘祖昌刚刚授了少将衔,是职高权重的军区后勤部部长,在军区是深受拥护的干部。甘祖昌诚恳地说:“我文化水平太低,战争年代,带兵打仗还可以,现在部队搞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就不适应了。”肖华说:“你可以脱产学习嘛。”
甘祖昌说:“岁数大了,加上身体又不好,再说,部队有那么多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干嘛。我整天躺在医院里,做不了多少事,为什么还非要占着一个位子呢。”肖华说:“在部队里,医疗、生活条件都要好一些,你们莲花县我知道,是个穷地方,回去后的困难你想过吗?”甘祖昌说:“我想过多次,我们都是苦过来的人。参加革命前,穷人没屋没地,现在革命成功了,穷人翻了身,分了房子分了地,但还没有富裕。我回去后,打算和乡亲们一起,争取能为改变家乡面貌做一点事情。再说,乡下空气好,加上劳动锻炼,我这身体也许还会好起来。”
不久,甘祖昌就回到家乡江西莲花,当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并将绝大部分积蓄为家乡兴修水利、建电站。将军当农民,一时间成为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当了农民的甘祖昌,先后当选第3、4届全国人大代表,第5届全国人大常委,出席了党的九大。70年代的甘祖昌果然身板硬朗,脸色黑里透红,一扫当年苍白消瘦的病容。
--------------------------------------------------------------------------------
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友恭堂”对联
【南京市甘熙故居友恭堂】
甘熙故居现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是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甘熙故居俗称“九十九间半”又名“友恭堂”。甘熙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藏书家,著有《白下琐言》、《桐阴随笔》、《白下杂识》等地方志书。因他在家族中颇有名望,故其家族之宅被后人以“甘熙故居”命名至今。故居内原筑有江南地区著名的藏书楼——津逮楼,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仿宁波天一阁建造,楼上藏书十余万卷,楼下金石彝鼎,充仞璀璨,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火。幸存的部分藏书经甘氏族人商议,捐赠给龙蟠里国学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古籍部珍藏。其中珍贵的宋版《金石录》几经辗转幸存于北京图书馆。1982年甘熙故居被定为市级文保单位,后修复了南捕厅19号的部分建筑,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并于1992年11月对外开放。1995年,故居被定为省级文保单位。为再现清代江南的民居风貌,2001年南京市在此展开了全面的抢救性保护工作,2002年重新对外开放。
甘熙(1798-1852),字实庵。祖籍安徽省歙县,出身于江南望族。清雍正、乾隆年间最为市井诵闻的勇士甘凤泉即为甘熙的直系祖先。甘熙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藏书家,在宁居住期间,他致力搜集乡邦文献,著有《白下琐言》、《桐荫随笔》、《栖霞寺志》等,对研究编纂南京地方志书有很大影响。
【甘熙故居甘姓典故联】
于湖世泽;
渤海家声。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友恭堂联
甘熙精研风水勘舆之术。其故居朝向上坐南朝北,一是跟经商有关,而《论衡·诘术》中的“图宅术”:商家门不宜南向,因商为金,南方为火,火克金为凶,而北方为水,金生水相生则吉,朝向上的“悖异”与风水有关。另外《百家姓》中甘姓后注“渤海”,甘氏源出于此。建筑上坐南朝北,以感念先祖,不忘祖宗。
武丁旧学;
典午名家。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友恭堂联
【甘熙故居厅堂联】
立德齐今古;
藏书教子孙。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友大厅联[屏门挂联]
孝义传家政;
诗书裕后昆。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联[抱柱挂联]
庖厨君子远;
菽水妇人宜。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厨房联
此联体现了古代妇女的传统美德。
福禄寿三星高照;
松竹梅四季长春。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中堂联[挂联]
瓶中甘露常遍洒;
手内杨枝不计秋。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佛堂联[挂联]
旧时妇女多信佛,在家中设置佛堂供奉观音,日常在此诵经、祈祷、礼佛。
积卷敢夸东壁富;
披函好趁北窗凉。
——甘熙之父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书斋联
云烟供养邀清泽;
金石摩挲发古香。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书斋联
德雨信风,仁山智水;
礼门义路,贤士达人。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联[抱柱挂联]
德尚圣贤,炎凉世事三更梦;
志存淡泊,风雨人生一部书。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联[抱柱挂联]
【甘熙故居门扇联】
甘熙故居原有的一些楹联和门对,反映了甘家的家风和处事观念,其中很多门对原件都留存在各进的大小扇门上,现撰录如下:
-----------------------------------------------------------------
〖甘熙故居门扇四言联〗
淡泊明志;总集福荫;前程远大;为善最乐;
清虚凝神。备致嘉祥。后地宽宏。读书便佳。
国恩家庆;勤能补拙;千秋博士;修其天爵;
人寿年丰。俭以养廉。一代儒生。教以人伦。
人因竹静;
风为兰和。
-----------------------------------------------------------------
〖甘熙故居门扇五言联〗
有容德乃大;良佩双温穆;铁肩担道义;
无欺心自安。新兰自芬芳。辣手著文章。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
〖甘熙故居门扇五言以上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比德如玉圭璋特达;
积善人家庆有余。如松有节枝叶贯时。
--------------------------------------------------------------------------------
【中国人民解放军甘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甘泗淇上将
甘泗淇(1903-1964),原名姜凤威,湖南省宁乡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从那时起,他将“姜凤威”更名为甘泗淇。1930年回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独立一师党代表,中共湘赣省委宣传部部长,湘赣军区政治委员,湘赣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兼国民经济部部长,红十八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代政治委员,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0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晋绥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绥野战军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七大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2月5日逝世,终年60岁。夫人李贞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甘渭汉中将
甘渭汉(1908-1986),湖南省平江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平江游击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三纵队班长、排长、连长,第四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六团政治委员,红三军团供给部政治委员,红八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军委后方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29军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警备第二团政治委员,八路军129师385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党校副主任,冀鲁豫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豫北指挥部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十四纵队政治委员,第七十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20兵团政治部主任,东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干部部部长,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干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干部部部长,成都军区第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旅大警备区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兼中共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十、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4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甘思和少将
甘思和(1915-1988),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军需处勤务员、团委书记、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干事、12师35团组织科科长、红31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机要秘书、总务处处长、冀南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9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14纵41旅政治委员,14纵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郑州、安新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炮兵政治委员、北京军区干部副部长,北京军区干部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10月26日逝世,终年73岁。
甘祖昌少将
甘祖昌(1905-1986),江西省莲花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莲花县独立团军需处处长,湘鄂川黔兵工厂总务科副科长,红6军团工人连副连长,补充团政治处主任,红6军团供给部材料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供给部军需科科长、359旅供给部副部长,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供给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359旅供给部部长,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后勤部部长,第一野战军2军后勤部部长,第1兵团后勤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供给处处长、兼财务处处长,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是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6年3月28日因病在家乡江西省莲花县逝世,终年81岁。 百家姓查看:http://zbyw.cn/baijiaxing
交流互动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