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
有一位高僧和一位老道,互比道行高低。相约各自入定以后,彼此追寻对方的心究竟隐藏在何处。和尚无论把心安放在花心中、树梢上,还是山之巅、水之涯,都被道士的心于刹那之间,追踪而至。他忽悟因为自己的心有所执...
有一位高僧和一位老道,互比道行高低。相约各自入定以后,彼此追寻对方的心究竟隐藏在何处。和尚无论把心安放在花心中、树梢上,还是山之巅、水之涯,都被道士的心于刹那之间,追踪而至。他忽悟因为自己的心有所执著,故被找到,于是便想:“我现在自己也不知道心在何处。”也就是进入无我之乡、忘我之境,结果道士的心就追寻不到他了。
这个故事有点玄,“忘我”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佛家所说的眼、耳、鼻、舌、心、意六根之不能清静,就是由于不能破除一个我见,执著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老子也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儒家孔子虽曾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却不主张“无我”,这才能从小我本位做起,亲亲而后仁民,仁民而后爱物,所以他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们是常人,不必高谈玄理,立身行事,还是踏踏实实从日常生活上做起。比如得失之心,谁能无之?只是由于本性与修养的不同,而有程度上的差别。得而不喜,失而不忧者,有点不近人情。但如能由于自己的得而喜,失而忧,推己及人地也为旁人的得而喜,失而忧,就算做到忘我的一半了。至于大德无涯,那是至圣之事,非常人所能企及。标准定得太高了,反而做不到。
其实人不必忘我,只要学着把这颗心一天天放得宽大,关心自己,也关心别人,便有无穷喜乐。三年前,在美国遇到一位黑人鼓手,他把所得微薄工资,办了一个简陋的收容所,辅导迷失逃家的儿童,一一送他们回到父母身边。他的伙伴赞美他,一个小小的人儿,有一颗大大的心。他对我说:“我从来不为昨天后悔,也不为明天忧愁。我只为今天收获的友情与信赖而快乐。”我听了好感动,他的忘忧,大概就是“忘我”的境界吧!
这个充满忧患的世界,只有一颗大大的心才托得住。
世界本就是一个圆,如果你把自己放在圆心上,让世界围着你转,你将会感到四处碰壁。如果换一个角度,你把自己放在圆周上,你随着世界一起转,那么你看到的将是两个世界。忘我并不是忘掉自己,而是给自己一个更广阔的胸怀、一个更开阔的视野,让自己从一个世界不断走向另一个世界。(岳伟)
交流互动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