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信

周末上午第二节课下课不久,一个被人称为小广播”的女同学,手里挥着一封皱巴巴的信,大声喊道:喂,娃子,谁叫娃子?信,一定是家信,快来拿去。”她的话音一落,那些城市的同学都笑了...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周末上午第二节课下课不久,一个被人称为“小广播”的女同学,手里挥着一封皱巴巴的信,大声喊道:“喂,娃子,谁叫娃子?信,一定是家信,快来拿去。”
  她的话音一落,那些城市的同学都笑了,有的还说:“哈哈,娃子,这名字多富有意,且蕴涵着浓厚的泥土气息,一定是来自农村的。哎,娃子先生,快来拿信呀!”来自农村的同学一个个都昂起头,远远地望着“小广播”手中的那封信,但却没有一个人来接。
  在乡下,许多男孩子都被父母叫做“娃子”,虽然这不是名字,而是称,有的甚至算是成年后父母的唤名,谁也没觉得别扭。可现在不是在农村,而是在大学的教室里,所以那些曾被叫做“娃子”的人,都希望有另一个叫“娃子”的同学去接信,可是没有。
  信在一些同学的嬉笑中传来传去,最后落在了讲台上。
  离讲台很近的座位上坐着一个瘦瘦的小伙子,他早就关注着那封信了,但又没有勇气公开承认自己就是“娃子”,所以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只顾看书,心里却盼望同学们快点离去。他左等右等,好容易等到教室里剩他一人时便走向讲台抓起那封信,急不可待地将信拆开,只见信上写道:
  “娃子,今年咱这里天旱,大伙只好到水库里挑水浇玉米,你爹挑水时跌了一跤,腿摔断了,大伙把他送去了医院。你妹不让告诉你,只好我给你写信,你读了信也不用着急,不用担心,没事,安心读书就是。母亲。”
  瘦小伙子读着读着就泪流满面了,他趴在桌子上哭了好一阵,最后决定,下午回家看看。可是,当他擦干眼泪收起书,再拿起那封信时,才发现信封上没有写寄信人的地址,是不是班里还有另外的“娃子”?他要是看不到这封家信,岂不误事吗?他连忙把信又放回到讲台上,但仍然决定回家看看。
  真是谢天谢地,他家里平安无事,父亲日夜忙于抗旱,妹妹还在上学,早出晚归,妈妈也里里外外忙个不停。这使他的心放下了。只字没提到那封信的事,第二天就匆匆赶回了学校。
  到了学校才知道,全班共有11个男同学回了家,其中有一个过了一星期才回校。
  “可怜天下父母心。”再苦再痛,父母都不舍得让自己的孩子为自己担心。因为在父母的心中不管多大的孩子,都永远是自己的“娃子”,永远都需要自己宽大的羽翼为其遮风挡雨。也许我们还年轻,还不能参悟父母的细腻而朴素的爱,还嫌弃父母的贫穷或老土,但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真爱本是纯粹而朴实的,真爱是黑暗里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

交流互动

发表言论
暂无评论

昵称*

我说两句:*

点击提交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