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老土炕

在文企联谊网,看到绿洲小草老师写了一首诗《老土炕》,勾起我对土坯炕的记忆。仿佛又回到了东北老家那个小村,看到了当年那间土房和脱坯搭炕的情景。北方旧村破...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欢迎登陆字博缘网,在线阅读精美文字
在文企联谊网,看到绿洲小草老师写了一首《老土炕》,勾起我对土坯炕的记忆。仿佛又回到了东北老家那个小村,看到了当年那间土房和脱坯搭炕的情景。
  “北方旧村破屋/躺着一盘老土炕”。这应该是60年代或70年代初期的事情啦。在我的记忆里,老家那个屯子先期都是泥土草房,70年代中期才陆续出现一面青半砖房和全砖房。当年即便在县城也看不到几幢二节楼,就是住旅店,也是几个人,甚至几十人挤在一铺大炕上。
  其实,那时住土房很麻烦。每年的十一前后都要扒炕抹墙。到了那个季节,父亲总是要从户外推回一些黄土,拌上麦余子,倒上水,用一只二齿子和成泥,最好再闷上一天,然后用泥板子一点点抹在墙上。炕,也是用土坯搭的。外屋的锅灶与炕道相连。一日三餐的用火都要通过炕排出。炕既是家人睡觉的地方,也是排烟道。所以每年入秋都要清灰扫堂。
  东北人把“扒大炕、和大泥、脱大坯”称为“三大累”。为了生活,也是没有办法,一个屯子谁也别笑话谁。家家如此户户穷。当时的砖虽然只有几分钱一块,但还是买不起。于是,乡亲们就舍得出力,挖土,和泥脱坯、搭炕或建猪圈鸡舍、垒围墙。
  土坯是用泥和草混制的。长方形,比现在的红砖要大出几个型号,长约40公分,宽25公分左右。工艺很简单,先制作坯模具,选两根50公分长宽10公分和两根25公分宽10公分的板条,用钉子将它们组合起来,就形成了长方形坯模具。然后取黄土加水和泥。和泥的同时一定要加入适量的草,可以是苫房草,也可以用麦秸秆或麦余子。由于苫房草需到野外弄,麦秸秆要用铡刀切成小段,所以实际用的较少,多数都用麦余子搅拌进去。泥和好后,还要闷上一天两天的,这样泥的拉力就大,泥质柔软,脱出来的土坯周正、结实且美观。脱坯,也是很讲究的。譬如要用清水洗净坯模子的内框,还要在平整的地面上撒上细灰,这样便于拔坯模子,防止粘连,坯脱好后也易于起坯搬运。噢,对了,别忘记将坯模子里的四个内角用拳头怼实,最后还要用细绳或铁丝在模子上横拉一下,去掉毛边,一块坯就这样脱成了。
  用坯搭炕,一定要找个成手。这也是个技术活,我本家的二叔就是村里搭炕的高手。也许与烟道的走向、宽窄长短,烟根处的深浅和经验有关吧。不一样的人搭出来的炕,好烧与冷热程度就是不一样。
  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土炕,炕上一盏火盆。四周围着几位亲人,有人拔开火苗点燃一只长长的烟袋,有人伸开双手暖暖心中的寒,也有人敲着盆沿煞有其事的讲故事。犹如一曲历练沧桑的歌儿,倏然而过。这就是诗意中北方老土炕上的一则真实小故事。
  “老土炕生成诗韵/在史册里珍藏”。现在的农村,只有极少数偏远的小屯,偶尔有几幢草苫房。我老家的村子如今不但全是砖房,而且全是统一模式,一色贴砖楼式设计。临街的水泥路面两边路灯排排,村中央还有一个休闲广场,广场上各类体育器材应有尽有,清晨或傍晚还有一伙老年秧歌队,扭起秧歌舞,唱出新天地。好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欢笑场景!
  时代在进步,人们在享受新生活。又有多少人还在想起老土炕,甚至说还有多少人知道和理解曾经的老土炕。

交流互动

发表言论
暂无评论

昵称*

我说两句:*

点击提交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