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结缘
我与丛台区是有缘分的,从1980年开始,除了在县里工作六年,其他时间一直在丛台区的地盘,所以说,我也是老资格的丛台区居民了。1980年我考入邯郸师专,这年丛台区诞生。那时我年轻,丛台区更年轻。年轻的我来自乡下一个清苦的农家,而年轻的丛台区却有着邯郸最耀眼的...
我与丛台区是有缘分的,从1980年开始,除了在县里工作六年,其他时间一直在丛台区的地盘,所以说,我也是老资格的丛台区居民了。
1980年我考入邯郸师专,这年丛台区诞生。那时我年轻,丛台区更年轻。年轻的我来自乡下一个清苦的农家,而年轻的丛台区却有着邯郸最耀眼的历史名片---丛台。我猜测,之所以称作丛台区,应该与丛台有关。
邯郸师专属于丛台区辖地,坐落在沁河北岸,东边是中华桥,西边是学步桥。闲暇时坐在中华桥和学步桥头就可看见高耸的丛台。
那时的丛台在邯郸算得上高大建筑,登上丛台最高处,不光丛台区,至少有半个邯郸市尽收眼底,高楼少啊。现在不行了,到处林立的高楼,丛台真的显出了历史味道。不是丛台低了,是丛台区高了。那时的楼少,最高也不过三五层,现在三五层的楼房恐怕要和丛台一样归类于历史遗留了。
那会儿师专前面的沁河就是一条臭水沟,在河的半坡零散地住着一些人家,说人家有点勉强,因为都是破砖烂瓦或者油毡搭建的破棚子。夏天蚊蝇嗡嗡乱飞,冬天时常有人在河半坡烤火。现在,沁河成了河带公园,成了人们休闲场地,这在三十年前是不敢想象的。
读师专时,买个烧饼吃就感觉很幸福,一是腰包没钱,再则就是有钱,饭店少。记得距离师专最近的国营饭店就是青年影院东边的“辽沈饭庄”,一个名字很东北的饭店主要卖小笼包出名。我经常从“辽沈饭庄”门前路过,就是没吃过,一次与两个同学斗胆进去,饿着肚子排队,还没轮到,包子没了,只好换做其他食物。那是国营饭店,就是有,不卖给你,你也没法。现在饭店比比皆是,只要你舍得花钱,饭店会把你当亲人宠着,为什么?体制和机制变了。
那时,中华桥是我和同学常去的地方。到中华桥不是学雷锋做好事的,是为了看人看车。我们常常靠着中华桥的栏杆免费目送中华大街上的男男**来来往往,和现在站在那里等活儿的农民工没啥区别。就是冬天冷风嗖嗖,我们也热情不减。就是好奇,其实也没啥好看的,两个轱辘的多,四个轱辘的少;行走的绝大多数是两条腿的,四条腿的也不少----不少马车驴车在大街乱跑,热气腾腾的驴粪蛋子和热气腾腾的沁河臭水一个味道。现在,街道宽了,四个轱辘的多了,四条腿的在大街绝迹了。
那会儿文化生活主要是看电影,大多是学校组织的,丛台区的几个影院都去过----青年影院、汉光影院、北关影院、地委礼堂、建工俱乐部。现在,北关影院已经变成居民小区,地委礼堂变成了洗浴中心,其它几个变成了综合娱乐场所。世道进步,生活丰富,电影不再是文化娱乐的唯一。
与世道一起变化的还有人们的观念。那会儿穿喇叭裤留大鬓角,常常被视为异类。现在五花八门,穿啥的都有,要不是有法律和道德管着,真敢有奇异者在大街裸奔。师专时,记得一次在北关影院看电影,开演不久后面发生争吵,一男一女胳膊被警察拧着出去了。电影散后我们打听,负责维护影院秩序的警察气呼呼地说,这俩家伙不好好看电影,搂着乱啃。这事儿要是搁现在,也就不算个事儿了,在大街和公共场所,常见青年男女旁若无人地啃抱,路人也是见多不怪,只要不啃电线杆子,不裸奔,警察和**也不会管的。观念变了,人们的心胸容量大了。商场那么多花样的衣服就是让人穿的,街道两旁那么多美容美发店就是让人漂亮年轻的。别说人吃穿讲究了,就是兽类待遇也变了。就说狗吧,过去是人牵着狗,现在是人抱着狗,过去大街里流窜的都是寻找食物的瘦狗,现在狗也非名牌火腿肠不吃,咋回事?宠物啊。
那会儿,丛台区最大的是联纺市场,就那么一条小窄街,两旁支着空心板当货架,闲逛的人不少,卖东西的人不多,品种单调,难言繁荣,市民也是有啥吃啥。现在,丛台区有许多农贸市场,一年四季,熙熙攘攘,货全人多,市民是吃啥有啥。
在师专读书时,尽管丛台近在咫尺,可我去丛台公园也不过四五次,不是不想去,是穷,舍不得那五分钱门票。那时就一个丛台公园,进门就得买票。现在,不仅丛台公园免费,而且公园绿地花池随处可见,丛台区和整个邯郸市一样越来越亮丽,前不久落成的丛台广场又为丛台区增添了一处风景。宜居,民生,发展,这些实惠的词语像绿地的青草一样,温暖而又环保地长在人们的心里,使邯郸在丰厚的历史中长出茂盛的现实。
三十而立,对于人,三十岁已经成熟,开始向中年过度。对于一个区,三十岁,显然还在青春期。青春意味着活力,丛台区的发展和变化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丛台是邯郸的一个历史品牌,丛台区会成为邯郸发展的一个标杆。
交流互动
发表言论